“杀手锏”这个词常常用来形容那些人们不轻易展示的绝技,它的起源其实与“撒手锏”这一招式息息相关。虽然“锏”本身只是种武器,但能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,只有“撒手锏”这一招,显然是因为它具备了独特的意义,而秦琼正是将这一绝技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人。
撒手锏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保命,但秦琼却能巧妙地将这一招运用得不仅仅是为了自保。甚至他能利用它来击败敌人、夺取生命。在实际战斗中,秦琼并没有频繁使用这一招毕竟,这可是他珍贵的看家本领。他一生中只在与三位敌人交战时使过撒手锏,其中两次用来制敌,只有一次才是致命一击。
对于秦琼来说,最熟悉的武器其实是长枪,这一点也不奇怪。毕竟长枪是常见兵器,在战场上,若兵器丢失或损坏,能借用别人的长枪继续战斗,省得束手无策。但作为武将世家的继承人,秦琼家族还有一项独门绝技,那就是“锏”技。若单从锏这种兵器来看,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,但真正的厉害之处在于如何使用它。
展开剩余81%秦家祖先在传授锏技时,早已将其当作保命的秘技。这使得“杀手锏”成了秦家专属的技艺,若外人得知其诀窍,便再无威胁。也正因为如此,“杀手锏”被代代相传,只为秦家后人所用。
秦琼自幼展现出非凡的武学天赋,并且胸怀侠肝义胆,常常为弱者出手相助。虽然结交了不少朋友,但也因此惹上了不少麻烦,险些丧命。为此,秦琼的父亲决定提早传授他家族的锏技,确保他能在关键时刻自保。秦琼天生爱武,在练习锏技时,迅速领悟并将其练得炉火纯青。锏技虽不是每一招都致命,但许多动作平时也能使用,秦琼对这项家传秘技得心应手。
当时,有人称赞秦琼是“马踏黄河两岸,锏打三州六府”,可见他骑着骏马,手持金装锏,气吞万里,英武不凡。尽管如此,秦家传承的“杀手锏”绝不是用来轻易杀人的,实际上,秦琼仅在三次战斗中施展过“杀手锏”,其中只有一次是为了真正取敌性命。
“撒手锏”共有三式,而秦琼第一次用到其中之一“马上连环撒手锏”是在与裴元庆的对决中。裴元庆虽是隋唐时期的英雄之一,且年轻气盛、心高气傲,但却没想到自己会遇上如秦琼这样的大敌。裴元庆的双锤使得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,然而这次与秦琼的交锋却并非预料中的一场简单较量。
两人一番缠斗,几乎是硬碰硬,裴元庆凭借其双锤的威力不断冲击秦琼的双锏。秦琼深知,只要自己的锏被打中,战局就可能逆转。因此,他使出巧妙的假动作,故意让裴元庆认为自己快要击中,结果总是被秦琼灵活闪避。裴元庆的急躁性格使得他愈发焦急,最终,他猛力一锤想要终结战斗,却没料到,秦琼的锏已然脱手,直奔裴元庆的面门而去。
虽然裴元庆反应迅速,躲过了这一锏,但锏的力道依旧将他的头盔击中,随即秦琼又将另一把锏脱手射向他的面门。裴元庆再也无法躲闪,被这一锏打得重重摔下马,满脸是血。虽然伤势不重,但这场败局让裴元庆颜面尽失。最终,他心服口服,接受了秦琼的招降。
秦琼的第二次使用“杀手锏”出现在美良川之战,与尉迟恭的交手中。尉迟恭这个“黑煞星转世”的将领,实力强悍,逼得秦琼不得不使出更为高深的“步下连环撒手锏”。当时,李世民虽有勇略,却在尉迟恭面前处于下风,险些败退到美良川。正是秦琼的及时出现,才让李世民得以喘息并重新集结兵力。
在这场恶战中,尉迟恭的钢鞭如龙卷风般甩向秦琼,而秦琼的双锏则稳稳地化解了这些攻击,形成了“三鞭换两锏”的局面。就在尉迟恭准备再次攻击时,他突然发现其中一把锏飞向自己,急忙低头躲避。然而,另一把锏紧随其后飞来,尉迟恭一时难以应对,心生惧意,心想这次恐怕躲不过了。然而,秦琼并未真正下杀手,而是在锏未击中之前巧妙地抓住了它。
这一幕充分展示了秦琼几乎能随意掌控尉迟恭性命的能力,令尉迟恭彻底服气,当即表示愿意归顺李世民。而经过这场血战,两人从敌人变为朋友,建立了深厚的友谊。
最后一招“马上致命撒手单锏”,秦琼是用来收割蛮人将领祖车轮的性命。祖车轮力大无穷,手中的九耳八环大砍刀如同绞肉机般凌厉,秦琼不得不时刻防守,不能轻易进攻。但时间拖得越久,局势对秦琼越不利。于是,他决定祭出家传绝技“撒手锏”的最后一式。
与前两式相似,秦琼通过假动作吸引祖车轮的注意,随即一锏脱手而出,将其引导到祖车轮的下方。正当祖车轮低头准备躲避时,秦琼的另一把锏迅速飞来,直接插入了祖车轮的咽喉,带走了这位蛮人将领的性命。此战虽然只有一个敌人倒下,但“撒手锏”展示出的威力足以让人惊叹,而秦琼精湛的技巧也令所有人钦佩不已,最终这招成为了世人熟知的“杀手锏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可靠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