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22日,广州消费帮扶展览会隆重启幕。在海珠专馆,来自贵州山王果的刺梨原液、黔南州的马尾绣香云纱、清远咸香鸡、大埔蜜柚等一批曾经“藏在深山无人识”的农特产品与非遗产品,正通过海珠区搭建的“会展金桥”,走向湾区、走向全国。
这背后,是海珠区自2022年起创新实施的“会展业帮扶”机制——四年来,该机制已支持205家帮扶企业参加各类展会18场,现场签约订单突破4640万元,直接带动就业超7253人。
会展机制成帮扶地区“出山入海第一站”
“广东已成为我们最大的市场。”贵州山王果公司负责人在展位前感慨地说。多次参展经历,让这个贵州深山里的健康食品企业彻底打开湾区销路。
像这样的企业不在少数。海珠区“会展业帮扶”机制试行四年来,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10万元,支持帮扶地区企业参加广交会、茶博会、非遗展等大型展会18场,覆盖12个县区205家企业。从“武平绿茶”到“丰顺高山茶”,从“大埔蜜柚”到“清新桂花鱼”——8个区域公共品牌借此打响名号,28个企业品牌站稳市场。
瓮安县贵州黄红缨茶业有限公司通过参展提升影响力,获评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;大埔县梅州市鹏发茶业有限公司拓宽渠道年产值同比增长30%;清新区“清远咸香鸡”预制菜产品通过推介活动,单月销售额达15万元;贵定县“贵世岩”茶叶不仅荣获2025年春茶博览会“唯一指定红茶”称号,更在海珠区成功开设线下门店,实现了从“参展”到“落地”的跨越。
……这些真实变化的背后,是从“展品”变“商品”、“参展”变“落地”的产业跃升。
非遗+产业+会展,“山海模式”正在输出
在“第二届山海非遗展”现场,一款融合水族马尾绣与广东香云纱技艺的时装面料,引人驻足。这是“飞地+基地”协作模式的产物——贵州黔南州负责手工生产,广州提供研发与销售支持,带动3万名“贵州绣娘”就业。
这种“非遗共创、产业共融”的模式,只是海珠会展帮扶的一个缩影。通过“消费帮扶+文化赋能”双轮驱动,海珠将会展资源转化为帮扶地区品牌培育、产业升级的持续动力。
会展帮扶不仅是“单向输出”,更是“双向共赢”。据统计,该机制同时为海珠区内环球博毅、中洲会展等6家会展服务企业带来388.8万元的服务收入,真正实现“帮扶对象拓市场、海珠企业增业务、区域协同强动能”。
截至目前,对口帮扶已为海珠带来新增市场主体18家,“反向飞地”“技术转化”等创新机制持续反哺海珠实体经济。
山海不再遥远,帮扶更有温度。一场展会,联动的是产品与文化,搭建的是渠道与信任,激活的是一个又一个区域共生、城乡共荣的新可能。
采写:南方+记者 吴雨伦
摄影:南方+记者 苏韵桦
可靠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