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陂桥。(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陂镇政府 供图)
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陂镇和兴村有一座古石砌拱桥,名为高陂桥,只见它静静地横跨于险石峡之上,仿佛一位沉默的老人,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风风雨雨。它不仅是连接两岸的纽带,更承载着一段跨越时空的记忆。
走近细看,可以发现高陂桥的设计极为精巧。作为一座单孔石砌拱桥,其全长60米、宽7.4米、高15米,整体呈东北—西南走向。桥体结构坚固兼具美观,每块石头都经过精心挑选和打磨,紧密地拼接在一起。桥头一副对联,上书:“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,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。”
高陂桥位于闽西永定区交通要道上,地理位置十分重要。由于人员往来密切,自明成化十三年(1477年)起此地开始建桥,初名为深渡桥。然而,这座石桥的命运多舛,明嘉靖三十七年(1558年)被洪水冲毁后改筑为木桥,但依旧未能抵挡自然的力量。清康熙三年(1664年),木桥再次被废,巡检郭天福重建了一座石桥,可惜到了康熙四十年(1701年),这座石桥也因自然灾害而倒塌。
展开剩余52%直到清乾隆二十年(1755年),来自龙岩永定溪南里锦峰村(今永定仙师镇)的翰林院庶吉士王见川呼吁重建此桥。王见川学识渊博,在科举考试中取得进士功名,并且心系家乡发展。王见川在高陂太平文馆讲学、编撰县志多年,来来往往中,他深知一座稳固的桥梁对于促进地方经济、改善民生的重要性。
筹集资金的过程并不轻松。王见川首先向地方政府提出了申请,希望能够得到一定的财政支持。但由于当时政府财力有限,能够提供的资助远远不足以覆盖全部工程费用。于是,王见川不得不向乡绅和富商寻求帮助。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个人关系,逐一拜访当地的富裕家庭,向他们阐述建桥的重要性和长远利益。许多人被他的诚意所打动,纷纷慷慨解囊,为这项公益事业贡献力量。
除了直接捐款外,还有一些人愿意提供物资支持,如木材、石材等建筑材料。此外,王见川还发动村民进行义务劳动,大家齐心协力,共同参与到了桥梁的建设过程中。就这样,通过多方努力,终于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和资源,为高陂桥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经过不懈努力,高陂桥终于竣工并投入使用。当马车缓缓驶过新建成的桥梁时,现场爆发出阵阵欢呼声。至此,高陂桥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当地居民的交通问题,成为该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王见川在重建高陂桥的过程中,以实际行动诠释了“修桥砌路,功德无量”的客家古训。时至今日,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历史厚重感——这座古石砌拱桥静静地横跨在险石峡之上,诉说着岁月沧桑。
(王小庆)
发布于:北京市可靠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